李慎明:关于“中医”人关于“中医”人文社会科学 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建议文社会科学 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建议
本公众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习风堂联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国情调研组就发展中医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提出如下意见。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是反映了我党和政府在当前,对中医药及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复兴,以新常态的面貌和赋予更深刻的内涵,更多的使命。现在,根据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专家学者们的意愿,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包括科技部中医发展战略课题组等多年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我向“两会”提出《关于“中医”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建议》。
中华民族千年的历史,自产生的原创性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以来,其自然科学属性与人文社会科学属性延续千年至今,成为东方文明的主脉之一,尤其以中医药为代表,其双重属性更加突出。进入 21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中医药的复兴与发展成为振兴中华民族文明的主旋律之一,回归中医药之一属性的人文社会科学,也成为当今社会大多数人的共识。从2003年至2013年,中国人民经历了并且战胜了“非典”、禽流感、猪流感(甲H1N)、甲N7N9等多次“人畜”共患重大疫情同时,在近代百年以来的社会发展现代化中的本土化过程,也开始了“寻根热”。因此,“中医”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应提到日程上来。对于“中医”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领域中的边际、范畴、方向,我将简单归纳和阐释如下:
一、这里的“中医”,已不是单指狭义的“医学”范畴,是“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要看成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整体上发展的组成部分。
二、中医药的发展,涉及到我国国计民生和社会的六大战略领域:
1、以中医药为代表的新医学战略。2、以中医药原创性和原产性,涉及第一、二、三产业的民族产业的经济战略。3、以复兴中华民族文明,实施“一路一带”的文化战略。4、以“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中医哲学文化”的“天人合一”生态发展战略。5、以中医药系统资源之一,作为维护国家安全战略。6、以“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中医哲学文化”的科技自主创新战略。
三、涉及“中医”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建设,目前分为五个研究方向:
1、“医藏”的整理、编辑出版,并以此为基础的云计算信息数据库的建立。2、以中医哲学为代表的中华原创性科学文化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3、中医药发展的一、二、三产业研究。4、医疗体制改革与中医药法制的建设研究。5、当今中医药的国际化问题研究。
四、“中医”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发展的价值主线应为“人医”、“中兽医”、“食品安全”、“中农药与环境保护”、“生态健康发展”。
以上构成了“中医”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建设的一条主线;六大发展战略;五大研究方向。
五、“中医”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逐步形成的过程,学科的建设与人才培养也为互动发展为宜。对于人才培养,我提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由于中医药是代表着我国原创性科学文化体系,与地中海原创性科学体系同为人类智慧宝库资源,但两者又是相对独立的体系;同时中医药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的情况,因此在我国学位学科门类进行创新发展,也是复兴中华民族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2、在我国目前的学位学科专业一级门类划分的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基础上,将医学中的中医学部分划分出来,与上述“中医”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合并,调整增设双重属性的中医学为一级学科门类,下设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不同的专业和方向。
3、在“中医”人文社会科学专业领域培养人才,先从博士、硕士研究生入手,逐步拓展至本科及成人继续教育。
4、为使“中医”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作开展循序渐进,将北京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为试点单位。
六、新增设的一级学科门类的中医药学,其自身科学体系“文理”交叉,不可过于分割性质决定,但按本学科自身的自然科学属性和社会科学属性,在申报课题及项目管理,仍按我国目前自然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相关机构的现行制度运行。
(作者:李慎明,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好书推荐:《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
全国优秀党建读物《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一书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历程的研究,对意识形态能力的基本概念、发展脉络、科学内涵、现实考验、建设路径等进行了一些理论结合实际的有益探索,创新性地第一次提出并尝试阐发了意识形态能力的概念,论述了意识形态能力建设是执政能力的核心,并结合对2000多名领导干部的深入调研,提出一些创新性观点,从十个方面指出了加强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科学路径。作为意识形态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本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是广大高校师生和理论工作者的很好参考书籍,更是广大领导干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良师益友,是广大党员、群众加强理论学习的首选图书。
全书48万字,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首次印刷12000册;2014年5月第二次印刷,加印5000册。这本书不仅受到理论界的关注,也受到《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理论探索》、《思想教育研究》等多家报刊和人民网、新华网、党建网、共产党员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青年网、宣讲家网、大众网等不少网站的好评,纷纷刊发解读、书评和专访文章,人民网、党建网等还专门邀请作者到网站进行访谈,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2015年底,本书被评为第十三届全国优秀党建读物,是从全国出版社2012年—2014年出版的众多党建读物中评选出来的18本优秀党建读物中唯一的意识形态专著,获得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表彰。
本书作者朱继东老师,法学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同时担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理事、团中央中国青年网络智库专家等学术职务。主要从事当代意识形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建设、世界社会主义和新闻传播、突发事件应对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上述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共享“北京习风堂”微信号:bjxft2015